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 猕猴桃树下的“致富梦”

    农学生安文忠毕业10年来,与猕猴桃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乡的猕猴桃产业,也几乎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详情】

  • 父母种 儿女销售:年轻一代接轨智慧农业

    如今在长丰县,除了大量创业青年返乡种植草莓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草莓电商销售中来。他们成为父母的销售员、经纪人,把家庭农场的草莓卖向全国,卖出了好价钱。【详情】

  • “一村一雁”为农户致富引路

    雁行万里靠头雁。在广袤乡村大地上,“头雁”是深耕乡村发展的实践者,是探索特色产业的开拓者,更是引领美好生活的先行者。【详情】

  • 全国休闲农业去年营收近9000亿元

    2024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向好,农文旅跨界融合更加多元,联农带农作用更加凸显,全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近9000亿元,成为旅游业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详情】

  • 培育造就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乡土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越来越多“新农人”耕耘在乡村一线,从农业科技试验田到农产品加工车间,从新型农业合作社到电商直播间,处处可见他们播洒汗水、闪耀智慧的忙碌身影。【详情】

  • 春管春耕工作陆续展开 全国已春播粮食3500多万亩

    据3月21日农情调度,全国已春播粮食3500多万亩(大田播栽面积,不含育秧),完成意向面积4%左右,进度与上年基本持平。【详情】

  • U020250321385684293712.jpg
    田间更丰富 “舌尖”更幸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如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各地进行了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积极探索。【详情】

  • 让“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

    通过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农村“田秀才”“土专家”农村实用人才和荣誉表彰、发放奖金等方式,将个人才智以点带面集聚成为集体优势,让人才、科技、创新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详情】

  • “双码”助力农民增收

    初春的晨光中,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凌河街道汇海生态农场内车来车往,贴有“质量安全码+生态原产地码”的西红柿正在打包装车,将以高于市场40%的价格出现在各大商超货架上。【详情】

  • 江苏发布“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打造一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托起农业、扎根农村、引领农民的新时代“新农人”队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发布《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详情】

  • “三新农”变网络流量为致富增量

    “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我平时的调研,今年我的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围绕‘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的发展理念,推进新媒体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详情】

  • 农业有奔头 农民有劲头

    如今,港中坪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被纳入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大家干劲越来越足。从“闲两季”到“忙一年”,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劲头从何而来?【详情】

  • 从“新农人”到“代言人”

    今年39岁的梁倩娟,是甘肃省陇南市“陇上庄园”网店负责人。作为一名乡村电商的代表,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详情】

  • 河南省固始县:试点“三边一院” 富农效应凸显

    在固始县,像沈勤民这样实施“三边一院”农牧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的村民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充分利用沟边、田边、林边和庭院的闲散土地资源和闲置劳力,大力发展养殖业,成效明显。【详情】

  • 云南: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重点围绕农民增收上台阶、特色农业强省建设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上台阶,通过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守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等,让...【详情】

  • 2025年,如何进一步鼓起农民“钱袋子”?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比2023年实际增长6.3%。【详情】

  • 好技术如何落到田?

    近年来,由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研发,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农业技术的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通过轻简、高产、绿色的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在江苏、安徽等水稻主产区年推广应用超600万亩,并在江苏省南通...【详情】

  • “希望我们的农产品被更多人看到”

    方寸屏幕间,巧借直播,王宝德和李娜的新农人梦想正悄然绽放。【详情】

  • 东北黑蜂酿出“甜蜜事业”

    眼下正值“东北黑蜂”的越冬时节,为保证黑蜂成活率,程世柱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自家蜂窖内的温度变化。【详情】

  • 到南浔荻港村感受千年鱼桑文化

    新年伊始,以“鱼桑福流、蛇年迎新”为主题的“2025鱼文化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共庆佳节。【详情】

  • U020250102369191023161.jpg
    如何把农特产品托举出大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优质“土特产”往往以其天然、无污染、富含地域特色的特性满足了现代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的需要。【详情】

  • 蛋鸡“啄”开致富门

    走进示范区,只见蛋鸡舍内明亮整洁,一排排标准化蛋鸡养殖笼架排列有序,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地把鸡饲料投放在料槽内,蛋鸡竞相啄食,一旁的饲养工正在巡栏,观察鸡群的健康状态和产蛋情况。【详情】

  • 让这片田野更加智慧

    管得更精准、产得更高效、成本更合理,智慧农业蓬勃发展,正改变着农业生产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效率与质量【详情】

  • 智慧农业让“冬闲”变“冬忙”

    当冬日的寒意笼罩大地,温室大棚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冬忙”正成为群众迈向增收致富路的新常态,冬日农业也逐渐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详情】

  • 黑龙江: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黑龙江省民政厅等22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详情】

  • 三代人接力筑就“花生梦”

    在青岛农大,花生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代科学家致力于花生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研发、优质高产品种选育、花生机械装备研发和花生食品研究,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助力粮油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详情】

  • 养牛过上好日子

    如今,东方村的和牛产业越来越红火。截至目前,已带动50余名村民务工、实现人均增收4000余元,和牛存栏达到1000余头、村集体年增收约100万元。【详情】

  • 黑土滩上饲草青

    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生态”模式,整合利用草地退化的黑土滩、黑土滩坡,实施披碱草、燕麦试种植项目,实现了人工种植返育自然草场,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详情】

  • 壮大新农人队伍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杭州市聚焦乡村领军人才、产业“头雁”培育和农创客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现代新农人人才矩阵。【详情】

  • “大温棚”鼓起村民钱袋子

    一座座大棚的“崛起”,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详情】

  • 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详情】

  • 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详情】

联系电话:010-6409858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